热风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热风炉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人民日报所谓钱荒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发布时间:2021-01-21 14:21:59 阅读: 来源:热风炉厂家

人民日报:所谓钱荒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近日中国资金市场的“钱荒”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家对引起“钱荒”的表面和根本原因似乎已形成共识,对中国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流动性管理,进一步促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等政策措施都是理解和拥护的。但同时也有人担心:“钱荒”蔓延或发展下去,会不会危及银行储户存款、引发银行倒闭潮,更有人预言“钱荒”会引发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笔者认为,上述担心和忧虑完全没有必要。

首先,目前的“钱荒”是暂时性问题,正在逐步缓解。由于临近6月末,银行需要进行存款准备金率的缴存、财政存款的上缴、企业分红以及银行年中考核等多种因素叠加,使得资金紧张程度加剧。此外监管部门强化理财产品监管以及加大对跨境套利交易的监管,也导致各银行需要增加资金以满足合规要求。可以预见,过了6月30日这个时间节点,银行“钱荒”是会缓解甚至会消除的。最近几天,上海银行间同业隔夜拆放利率已从20日的13.44%逐日下降,24、25日分别为6.4890、5.7360,下降趋势明显。由此可见“钱荒”正在缓解。

其次,目前的“钱荒”只是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银行体系内部的结构调整迅速解决。中国经济“不差钱”,无论是银行体系内资金还是社会资金的总量都是充裕的,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逼近百万亿元大关,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而1至4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量高达15097.41亿元,月均增量约3774亿元,而去年全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总额也不过4946.47亿元。这意味着,整个银行体系的存量流动性依然处于高位,所谓的资金紧张是结构性的。

通俗些说,结构性的“钱荒”就是钱放错了地方。今年6月份以来,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1万亿,其中70%以上的新增信贷是票据融资,而一般性贷款增加很少。这项数据足以说明很多钱并没投到实体经济中。对比之下,反而是银行的同业业务增长迅速,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超过15%。信贷急剧增长,票据融资随着增加,一般性贷款增长很少,同业业务迅速增长,这些数据背后就是典型的资金错配,是银行资金在玩“钱生钱”游戏时的错配导致了结构性“钱荒”。

把放错了地方的钱放到对的地方以解决结构性“钱荒”问题,这并不很困难,只不过是增加些调整银行资金错配的成本而已,不会危及银行储户的存款安全,更不会引发银行的倒闭潮。

第三,目前的“钱荒”是局部性的问题,是央行主动性的市场化调控所致,尚在可控可调的范围之内,不会产生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从短期来看,钱确实缺,但也只是银行缺,别的领域并不缺,银行缺的部分也不多。在本轮“钱荒”中,央行没出手救市,看似是一种消极行为,背后其实有着更为主动的战略性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随着美国经济的稳步回升,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越来越近,全球经济去杠杆化的进程开始加速,此时中国央行顶住压力“不放水”,意在整顿社会融资规模过快扩张与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倒逼银行加快其去杠杆和去“影子银行”的进程,加快解决银行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问题,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政策性的主动调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后的被动调整,将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目前的“钱荒”只是我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小阵痛,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更不会产生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原标题:所谓“钱荒”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人民日报:证监会和央行不是奶妈 救市是害了股市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仍坚如磐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6·24”大跌让人“惊悚”,耐人寻味。人们不禁要问,这资本市场究竟怎么了?  首先,中断了9个月的IPO或将重启,构成资本市场的巨大利空。其次,今年以来我国持续的信贷紧缩,使资本市场出现了“钱荒”。另外,美联储暗示,可能淡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外围环境的巨大压力。三重因素的叠加,股市自然急挫。随着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股市还存在着进一步下探的趋势。  按理,股市涨涨跌跌,当属正常,无需更多关注。为什么我国股市的持续下跌会引来各方面强烈的关注呢?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上存在着缺陷。作为直接融资手段,我国资本市场的创建,为实体经济增添了直接融资手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资本市场在制度设计的一开始,就在不合格上市公司退市的细则上缺乏合理设计,使得中国股市犹如一个巨大的“貔貅”,只吃进,不排出,形成了难以治愈的“肠梗阻”。在全社会股市投资量增长不及上市公司市值增长量的前提下,股市持续不断的下跌,就是必然的趋势。倘若大盘悬崖式下跌和缓坡式下跌交错形成固化局面,就会使股市最终丧失直接融资功能。这个结局,又恰恰与我们建设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制度背道而驰。  当前,中国股市面临着两难困局。一难在“进”。上市公司入市,在现行发行制度下,常常是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圈钱效应突出。在一级市场吃尽了二级市场的投资利润前提下,投资二级市场,缺乏吸引力。二难在“出”。不合格上市公司一旦退市,会损害诸多投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特别是一些小股民,难以承受上市公司退市的巨大损失。  因此,监管部门一方面要严格发行制度,让真正业绩优良、值得在二级市场投资的上市公司入市;另一方面要推动投资者教育,让所有投资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投资的无限风险和无限收益是并存的,在此基础上,大力淘汰不合格上市公司,给中国资本市场营造出真正的“碧水蓝天”。如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曲线表现才会真正的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更多的资金才会进场,追逐更好业绩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才会真正获得健康的发展,直接融资手段才真正可持续,投资者收益才真正可持续。  面对当期行情,有人建言,请证监会立即救市,明确无限期停止IPO、暂停融券卖空交易、将禁售期一律延长六个月;请央行开闸放水救市,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请汇金、中投等中央金融机构托市,牵头成立平准基金进场托市……其实,证监会不是股市的“奶妈”,央行也不是。这些所谓的“救市”和“托市”之举,不是帮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如此“救市”和“托市”,都是扬汤止沸之举,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积贫积弱”,而丝毫无益于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人民日报) (原标题:所谓“钱荒”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人民日报:股市与楼市为何长期冰火两重天  冰火两重天  近来,我国A股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房地产(行情 专区)价格强势上扬。专家指出,股市与楼市长期冷热不均,导致了要素市场的一些功能错位,只有让供求关系合理化,两个市场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股市添堵  该热的热不起来?  端午之后,A股市场在热钱撤离和IPO开闸预期的影响下,出现了连跌行情。上证指数出现八连跌,创出年内新低。截至17日收盘,上证指数收于2156.22点,6月以来跌幅达6.28%。  股市长期低迷,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在功能设计和市场定位上存在偏差,重融资轻投资,重‘圈钱’少回报,重上市公司轻个人投资者,导致股市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及高管的‘提款机’。”  尽管IPO暂停已逾半年,但再融资一刻没有停歇,成为A股市场的头号“吸金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再融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是过去两年IPO总量的1.54倍。  在大规模融资的同时,上市公司对股民却吝于回报。2012年底,沪深300指数公司股息率仅为2.66%,远低于其他市场。  分红派息作为回报股东的重要形式,被一些上市公司搞成了“荒唐闹剧”,诸如量子高科(行情 股吧 买卖点)、人福医药(行情 股吧 买卖点)等上市公司向股东派发龟苓膏、安全套等礼品,让投资者感到啼笑皆非。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保树认为,上市公司损害股东权利的行为会扭曲资本市场的功能,导致股市价格体系发生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投资者的投机心理。  楼市闹心  该冷的冷不下去?  反观房地产市场,虽然调控接连出台却仍挡不住节节攀升的房价。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67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68个城市房价同比上涨。不少经济学家预测,长期来看楼市仍然看涨。  不少专家将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归结为货币超发。央行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约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  北京市华远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任志强表示:“看看这几年房价为什么涨这么快?因为货币超发……中国超发货币之后,没有看到通胀,是因为政府采取了限价的手段。”  货币超发效应已经渗透到千家万户,近期令世人目瞪口呆的“中国大妈”式抢金潮印证了老百姓最在意手头的“钱袋子”缩水,关键是如何让资产保值增值。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坦言:“地产调控到目前为止未有大规模的成效,原因就在于老百姓没有除了房地产之外的可信、稳定的投资渠道。”  计划过多  扭曲市场经济?  同为资产,股市楼市为何冰火两重天?不少专家直言,过多的计划行为扭曲了市场经济。  上海证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认为,证监会应该是证券市场的警察而不是组织者、指挥者,但我国监管机构主要精力都放在上市审核、调控市场,投向市场监管的人员、资源偏少,这使得对市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不大。  由于行政审批管制太严厉,妨碍了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本的功能。资本市场改革应该由行政审批制向市场化的注册制发展。  如今,再融资审核权下放至交易所已经成为市场的普遍预期,起到IPO分流作用的“新三板”也即将开闸,而退市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同样检验着市场化的程度。  证监会新任掌门肖钢近日发声:“证监会作为监管部门,对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地放、逐步地放、放到位;法律允许放的,抓紧放,法规还不允许放的,修订法规条例后逐步地放。”这一“简政放权”的表述,引发了市场对证监会审批制改革的猜想。  不过,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明表示,如何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何确保证券公司等机构坚守诚信与法制的底线,就显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  改革当然会有阵痛,但只有如此才能让供求关系合理化,中国股市才能逐渐摆脱低水平重复,走上价值创造的正轨。(人民日报) (原标题:所谓“钱荒”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

莎普爱思滴眼液